liang liang covered by purple blanket

你也覺得物價越來越貴了嗎?透過消費者物價指數來了解真相!

Econ-004 認識消費者物價指數(consumer price index, CPI)

今天我們來聊聊 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——它是什麼?為什麼重要?又有哪些限制 10 年前的購買力和現在一樣嗎?薪資真的能跟上物價變動嗎? 外食變貴、房租上漲、醫療費用增加,你的生活成本到底受到多大影響?一起來認識 CPI 數據,了解日常開支的變化!

內容目錄

什麼是消費者物價指數?

消費者物價指數(Consumer Price Index, 簡稱 CPI)用以衡量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之價格水準變動情形。將基期年(目前為民國 110 年)指數定為 100,做為比較之基準。例如目前消費者物價總指數為 120,代表基期年用 100 元買到的商品及服務,現在必須花 120 元才能買到相同的商品及服務,表示目前需用較多的貨幣才能購得與基期年相當之商品及服務,亦即貨幣購買力下降。

消費者物價指數包含的範圍

消費者物價指數用以衡量「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之價格水準變化」,故凡「非家庭」,如宗教機構、醫院、監獄及企業等,均不在範圍內。另「消費性商品及服務」,舉凡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等消費性商品(如手機)及服務(如電話費)均包含在內;非以消費性為目的的商品及服務均不包括,如健保費、所得稅(支出與受益無對等報償關係)、房地產、股票、債券(具投資或儲蓄性質)等。另房價雖不列入查價範圍,但住宅用房租及住宅修繕費用等消費性支出,則包括在內。

資料來源: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答客問

消費者物價指數跟通貨膨脹的關係是?

一般來說通貨膨脹率是消費者物價指數(Consumer Price Index, CPI)來做計算。例如,若去年6月的CPI為110,而今年6月的CPI上升至132,則可計算出過去一年的通貨膨脹率為:

(132-110)/110*100% = 20%

這表示物價在一年內上漲了 20%,反映出通貨膨脹的變動情況。

為什麼我們要關心消費者物價指數?

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衡量物價變動的重要指標,對經濟政策、企業經營、個人生活與財務規劃均產生深遠影響。關注 CPI 有助於理解通貨膨脹趨勢,掌握其在生活各領域的影響,例如:

1️⃣經濟決策與政策

  • 央行依據 CPI 調整貨幣政策
    • 通膨升高 → 可能升息抑制物價
    • 通膨趨緩 → 可能降息刺激消費
  • 政府調整社會福利與補助,影響最低工資、退休金等民生政策。

2️⃣企業定價與成本管理

  • CPI 上升 → 企業成本增加(如原物料、租金、人事),可能調漲售價維持利潤。
  • CPI 下降 → 企業可能促銷降價,提升競爭力。

3️⃣個人財務與投資

  • CPI 影響購買力,若薪資增幅低於 CPI,實際生活成本增加。
  • 高 CPI 降低現金價值,投資人須調整資產配置,如投資其他抗通膨標的。

僅關注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的侷限性

雖然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是衡量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,但單獨關注 CPI 可能會導致對經濟狀況的片面理解,忽略其他影響價格、經濟運行與企業成本的關鍵因素。以下是僅關注 CPI 的幾個主要局限性:

1️⃣CPI 只反映終端價格,忽略生產成本(PPI)

  • 若 PPI 上漲但 CPI 變動小,代表企業可能吸收成本,影響獲利,甚至裁員。
  • 例:2021-2022 年能源價格飆升,PPI 上漲,但企業未完全轉嫁,利潤受壓縮。

2️⃣CPI 低估實際生活成本

  • 房價未納入 CPI,即便 CPI 低迷,房價飆升仍增加購房負擔。
  • 例:2011 年以來,台灣 CPI 僅增 1%-3%,但房價指數從80一路攀升至150,漲幅近 88%,年輕人購房壓力遠超 CPI 反映的程度(資料來源: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)。

3️⃣CPI 無法反映薪資與購買力變化

  • 薪資增幅低於 CPI,實際購買力下降。如 CPI +5%,薪資 +3%,則購買力減少 2%
  • 例:2022 年台灣 CPI +3%,薪資僅增 +2%,購買力縮水(更多詳見 薪資成長分析)。

台灣自2011年以來物價指數成長幅度

物價指數年增率(%)

物價指數年增率(%)
圖1: 2011-2024年 台灣物價指數年增率(%)

資料來源: 中華民國統計網

原始數據下載:點此

1️⃣2011-2020:低通膨環境

  • 總指數年增率大多落在 0%~2% 之間,整體通膨溫和,部分年份甚至出現負成長(如 2015 年 -0.3%、2020 年 -0.2%)。
  • 這段時間經濟環境相對穩定,物價變動幅度小。

2️⃣2021-2023:通膨明顯升溫

  • 2021 年開始,總指數年增率超過 2%,尤其 2022 年達 3.0%,是 14 年來最高點。
  • 2024 年仍維持在 2.2%,顯示通膨壓力尚未完全緩解。

2023-2024 年間,哪個品類的通膨幅度最高?

類別2024年備註 (漲幅最多的品類)
總指數2.2
食物類3.7
水果13.8香蕉: 35.0%
蔬菜5.4葉菜類: 10.1%
食用油5.3其他食用油(橄欖油、葵花籽油、葡萄籽油等): 8.9%
外食費3.1火鍋: 4.2%
肉類製品3.0香腸: 3.1%
加工水果3.0
2.9
調理食品2.8
水產品2.8
加工水產品2.8
肉類2.7
其他食品2.6
調味品2.5
穀類及其製品2.4
加工蔬菜2.0
非酒精性飲料及材料1.2
乳類-0.2
蛋類-13.6
醫藥保健類3.1
醫療費用4.7診所掛號費: 14.0%
藥品及保健食品1.9中藥材: 6.6%
醫療保健器材0.5
雜項類2.2
個人隨身用品6.3金飾及珠寶: 19.1%
理容服務費3.8其他理容服務費(做臉、塑身等): 7.2%
香菸及檳榔2.4
個人照顧服務費2.3
美容及衛生用品-0.1
居住類2.2
住宅維修費3.1維修服務: 3.1%
水電燃氣2.9電費: 4.0%
房租2.5住宅租金: 2.5%
家庭管理費用2.0
家庭用品0.9
教養娛樂類1.6
教養費用2.0補習及學習費: 3.6%
娛樂費用1.4視唱中心費用: 5.3%
交通及通訊類0.4
交通服務及維修零件1.6停車費: 8.5%
油料費-0.9
交通及通訊設備-1.0
衣著類0.3
衣著服務及配件1.1其他衣著服務(男、女裝定製工資、衣著修補費等): 4.2%
鞋類0.1
成衣0.0
圖2: 2023-2024 年間各品類通膨幅度

資料來源: 中華民國統計網

1️⃣整體通膨維持溫和,但生活成本壓力上升

  • 總體 CPI 年增率:2.2%,仍屬溫和通膨,但食品(3.7%)、醫療保健(3.1%)、居住(2.2%)等民生核心支出明顯上升。

2️⃣食品價格持續上漲,影響最大

  • 食物類年增率 3.7%,明顯高於整體 CPI,成為主要通膨來源:
    • 水果價格飆升(+13.8%),其中香蕉( +35%)漲幅最高,反映供應短缺與氣候影響(為什麼香蕉這麼貴?)。
    • 食用油類(+5.3%),特別是橄欖油、葵花籽油、葡萄籽油等進口油品(+8.9%),受全球市場價格變動影響。
    • 外食費(+3.1%),尤其是火鍋(+4.2%) 則受人力成本與食材價格上漲推動,持續推高民生開銷。
  • 長期趨勢:食品價格從 2016 年至今波動大,2022-2024 年持續高於 3%,顯示飲食成本上升已成趨勢。

3️⃣居住成本持續上升,租屋族壓力增加

  • 居住類年增率 2.2%,高於過去 10 年平均值(約 1%),顯示房租與維修費用上升:
    • 住宅租金(+2.5%),房東調整租金,影響租屋族負擔。
    • 水電費(+4.0%),能源價格與政府調整電價影響。
    • 住宅維修費(+3.1%),可能與建材成本與人力成本上升相關。

4️⃣醫療保健費用上升

  • 醫療保健類年增率 3.1%,創近年新高:
    • 診所掛號費(+14.0%),顯示基層醫療成本上升。
    • 中藥材(+6.6%),可能受進口影響,中醫需求回升。

5️⃣ 個人消費與教育費用增加

  • 奢侈品、理容服務價格上升
    • 金飾及珠寶(+19.1%),受國際黃金價格影響。
    • 美容與塑身服務(+7.2%),反映消費者對健康與外貌的投資增加。
  • 教育與補習費(+3.6%),顯示學習成本上升。

6️⃣交通與油價相對穩定

  • 交通及通訊類年增率 0.4%,整體變動不大:
    • 燃料費(-0.9%),油價回穩,減少整體通膨壓力。
    • 停車費(+8.5%),城市停車成本增加。

章節小總結

  • 台灣通膨維持 2.2%,但民生消費壓力仍高,特別是 食品、房租、醫療費。
  • 食品價格 3.7%,2022-2024 年持續高漲,影響日常消費負擔。
  • 租金與水電費增加,居住成本持續上升,影響租屋市場。
  • 醫療與教育費用上升,長者與家庭的支出壓力增加。
  • 油價趨穩,但都市停車費增加,影響交通支出。

什麼因素會導致通膨?

1️⃣需求拉動型通膨(Demand-Pull Inflation)

當市場需求超過供應,商品與服務價格上漲,導致通膨。主要影響因素包括:

貨幣供給過多

  • 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或印鈔,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增加,使消費與投資活動增加,推高物價。
  • 若貨幣供給增長速度超過經濟成長,通膨壓力加劇。
  • 例:COVID-19 期間,美國聯準會(Fed)實施量化寬鬆(QE),市場資金充裕,導致2021-2022 年通膨飆升。

消費與投資需求增加

  • 個人收入增加:當人均薪資或政府補助提高,消費者支出增加,帶動物價上漲。
  • 企業擴大投資:企業擴張、擴建產能,增加對原物料與人力的需求,推高成本。
  • 例:節日或旺季(如農曆新年),民眾購買力提高,食品與商品價格上漲。

政府財政支出增加

  • 政府擴大基建或社會福利開支,增加市場貨幣流通,可能推升物價。
  • 政府補貼或刺激計畫,如發放現金、減稅,也會促進消費需求。
  • 例:2020-2021 年各國政府因疫情發放紓困金,導致消費支出激增,引發通膨。

2️⃣成本推動型通膨(Cost-Push Inflation)

當生產成本上升,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導致物價上漲。影響因素包括:

原物料價格上漲

  • 能源價格(如石油、天然氣)上升,導致生產、運輸成本提高。
  • 農產品價格波動(如小麥、大豆)影響食品價格。
  • 例: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石油與糧食供應,導致 2022 年全球通膨加劇。

勞動成本增加

  • 工資上漲:當勞工要求更高薪資,企業為了維持利潤,可能提高產品售價。
  • 最低工資調整:政府調高最低工資,可能影響服務業、製造業的產品價格。
  • 例:台灣基本工資逐年調升,推高餐飲、零售業成本,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。

匯率貶值

  • 當一國貨幣貶值,進口商品成本上升,推高國內物價。
  • 進口依賴度高的國家(如日本) 受到匯率影響較大。
  • 例:日圓貶值推高進口能源成本,導致日本 2023 年物價上漲。

3️⃣政策與市場心理因素

除了供需基本面,政策與市場預期 也會影響通膨:

貨幣與財政政策

  • 央行降息、貨幣寬鬆,促進借貸與消費,可能引發通膨。
  • 政府補貼與價格管制,若補貼減少,物價可能上升。
  • 例:2022 年美國聯準會(Fed)升息,試圖壓抑通膨。

通膨預期心理

  • 當消費者與企業預期未來物價會上漲,可能提前囤貨、提高價格,加劇通膨。
  • 企業預期成本增加,提前調漲商品價格,導致「預期型通膨」。
  • 例:2021 年因供應鏈問題,市場預期通膨持續,企業提前漲價,形成惡性循環。

4️⃣供應鏈與全球因素

全球供應鏈危機

  • 若供應鏈中斷(如港口塞船、物流成本上升),導致物資短缺,推高物價。
  • 例:2021 年全球晶片短缺,導致電子產品與汽車價格上漲。

天災與極端氣候

  • 天災(如乾旱、洪水)影響農產品供應,導致糧食價格上升。
  • 颶風、地震影響基礎建設,推高建築與能源價格。
  • 例:2022 年歐洲乾旱影響糧食產量,導致食品價格上漲。

章節小總結

通膨並非由單一因素造成,而是 需求、供給、政策、市場預期等綜合影響 的結果:

  • 需求拉動型通膨:消費、投資增加,政府支出擴張(如疫情紓困)。
  • 成本推動型通膨:原物料價格上升、工資提高、匯率貶值。
  • 政策與市場預期:貨幣政策、供應鏈問題、通膨心理。

通膨對薪資的影響

台灣每人每個月經常性薪資(NTD) vs 實質經常性薪資(NTD)
圖3: 台灣每人每個月經常性薪資(NTD) vs 實質經常性薪資(NTD)

資料來源: 勞動部

原始數據下載:點此

1️⃣名目經常性薪資(橘色柱狀)持續成長

  • 2012年:40,008 元
  • 2023年:42,837 元
  • 總體薪資成長 7.1%(約 2,829 元),顯示薪資名義上仍在增加。

2️⃣實質經常性薪資(藍色柱狀)近兩年呈現下降

  • 2022年起,實質薪資出現負增長(2022年 -1,267 元,2023年 -2,360 元),顯示通膨影響已超過薪資成長幅度。
  • 2023年實質薪資比 2022 年還要下降,顯示購買力惡化。

3️⃣薪資與購買力差距擴大(綠線)

  • 2012-2021 年,實質薪資雖低於名目薪資,但仍維持正值,購買力未受明顯影響。
  • 2022年開始轉為負值,2023年擴大至 -2,360 元,代表薪資漲幅無法跟上物價上升速度。

通膨一定是壞的嗎?

通貨膨脹(通膨,Inflation)並不完全是壞事,它的影響取決於通膨的幅度、速度以及經濟環境。適度的通膨可以促進經濟成長,而過高或過低的通膨則可能帶來負面影響。因此,我們應該從不同角度來評估通膨的影響,並理解它的本質與應對方式。

1️⃣為什麼「適度」的通膨是好事?

健康的通膨(約 2% 左右)通常被視為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,因為它帶來以下好處:

促進經濟成長

  • 適度的通膨代表市場需求穩定,企業有動力擴張,投資與生產活動增加。
  • 價格適度上漲鼓勵消費,民眾不會因為預期價格下跌而延遲購買,維持經濟活力。
  • 例:各國央行通常設定 2% 左右的通膨率目標,如美國聯準會(Fed)與台灣央行皆視此為健康水準。

減少債務負擔

  • 溫和通膨能降低實際債務負擔,因為貨幣購買力下降,企業與政府可以用「相對更便宜的錢」償還過去的債務。
  • 有利於政府財政,適度通膨讓政府的實質債務壓力減少,避免經濟陷入「通縮+高負債」的惡性循環。
  • 例:日本長期通縮,導致債務負擔加重,經濟成長乏力。

刺激投資與資產增值

  • 適度通膨讓現金價值降低,人們更傾向將資金投入股票、房地產、企業投資,促進經濟發展。
  • 房價、股市通常隨通膨適度上升,帶來財富效應,刺激消費。
  • 例:許多國家在通膨適度上升時,股市與房市表現較好,吸引資金流入,然而,若房市過熱,政府應適時介入,以防止市場泡沫與經濟失衡。

2️⃣為什麼「過高」的通膨是壞事?

當通膨率過高(如 5% 以上),經濟開始面臨嚴重風險

物價飛漲,壓縮實質購買力

  • 如果薪資增長趕不上通膨,民眾的實際購買力下降,生活成本增加,影響民生福祉。
  • 若食品、房租、醫療費 快速上漲,導致低收入族群負擔加重。
  • 例:2022 年全球能源與食品價格飆升,歐美國家通膨一度超過 8%,導致生活成本劇增。

企業經營成本上升

  • 原物料、運輸、人力成本上升,企業獲利空間縮小,可能轉嫁給消費者,形成惡性循環。
  • 若企業無法調整價格,可能縮減規模,甚至裁員,影響整體就業市場。
  • 例:1970 年代石油危機時,能源價格飆升,企業經營困難,全球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(Stagflation)。

央行升息抑制通膨,可能導致經濟衰退

  • 當通膨過高,央行通常會升息,提高貸款與房貸利率,減少市場資金流動。
  • 但若升息過快,可能導致投資放緩、消費減少,甚至引發經濟衰退。
  • 例:2022 年美國聯準會大幅升息,導致科技股暴跌,房市降溫,經濟增長趨緩。

我們該如何看待通膨?

關鍵不是「有沒有通膨」,而是通膨「多少才合理」。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評估:

1️⃣是否適度?

  • 低於 2%: 可能導致經濟停滯或通縮風險。
  • 2%~3%: 屬於健康範圍,代表經濟穩定成長。
  • 超過 5%: 需警惕通膨失控,央行可能干預。

2️⃣正確看法

  • 適度通膨是正常現象,不必過度恐慌。
  • 但如果薪資成長趕不上通膨,就要關注政策應對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