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ang liang looking up

探究台灣生育率:全球視角下的人口挑戰與趨勢

Econ-006 認識總生育率

2024年,台灣新生兒人數為13萬4,856人,死亡人數則達20萬,430人,人口數自2021年元旦以來,已連續49個月呈現負成長。隨著現代年輕人選擇不婚不生,台灣的生育率持續下滑。本篇文章將分析自2000年以來台灣的有偶率與總生育率,並與數個國際知名國家進行比較,以探討台灣生育率下滑的程度。

婚姻與生育雙降,台灣人口挑戰加劇

2000-2023 台灣15歲以上有偶率(單位:%)&15~49歲育齡婦女總生育率(單位:人)
圖1:2000-2023 台灣15歲以上有偶率(單位:%)&15~49歲育齡婦女總生育率(單位:人)

資料來源: 行政院主計處

原始數據下載: 點此

總生育率: 即在15-49歲育齡期間,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。

1️⃣台灣的15歲以上有偶率持續下降

  • 從2000年的 56.38% 下降至2023年的 49.55%,顯示出結婚比例持續減少。
  • 有偶率在2000年至2010年間下降較快,之後的降幅趨於平緩,但仍呈現下滑趨勢。

2️⃣總生育率大幅下降

  • 2000年的總生育率為 1.68,到2023年降至 0.87,減少近 50%。
  • 2010年總生育率跌破 1.0,之後僅在2012龍年(1.27)短暫回升,之後持續下滑,2022年和2023年皆維持在 0.87,顯示生育率已經進入歷史低點。

3️⃣生育率與有偶率的關聯

  • 兩者皆呈現同步下滑的趨勢,顯示「低結婚率」是「低生育率」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  • 隨著越來越少的人選擇結婚,生育意願也同步降低,這可能進一步加劇人口負成長的趨勢。

各縣市總生育率差異顯著,彰化縣居冠,基隆市墊底

2023年有偶率(%)總生育率(人)
全台49.550.87
新竹縣53.301.02
金門縣52.880.67
新竹市52.390.90
【臺 北 市】51.720.97
彰化縣51.461.16
【桃 園 市】50.541.06
連江縣50.321.02
苗栗縣50.180.67
【臺 中 市】50.030.84
雲林縣49.860.79
宜蘭縣49.510.83
【臺 南 市】49.300.76
嘉義縣49.080.79
【新 北 市】48.870.67
南投縣48.600.82
【高 雄 市】47.910.88
澎湖縣47.591.02
嘉義市47.300.69
屏東縣47.010.85
基隆市45.800.59
花蓮縣43.990.92
臺東縣43.421.12
圖2: 2023年全台各縣市有偶率&總生育率

資料來源: 行政院主計處

1️⃣有偶率較高的地區

  • 新竹縣(53.30%)、金門縣(52.88%)、新竹市(52.39%) 這三個地區的有偶率最高。
  • 可能原因
    • 新竹縣與新竹市:新竹科學園區帶動高薪族群,經濟穩定可能提高婚姻意願。
    • 金門縣:屬離島地區,傳統家庭結構較穩固,可能提升結婚率。

2️⃣有偶率較低的地區

  • 花蓮縣(43.99%)、台東縣(43.42%)、基隆市(45.80%)
  • 可能原因
    • 東部(花蓮、台東):年輕人口外流嚴重,影響當地結婚人口。
    • 基隆市:地理位置接近台北,房價雖相對較低,但可能受到雙北高生活壓力影響。

3️⃣總生育率較高的地區

  • 台東縣(1.12)、彰化縣(1.16)、桃園市(1.06)、新竹縣(1.02)
  • 可能原因
    • 台東縣:雖然有偶率最低,但生育率最高,可能與當地生育文化和政策支持有關。
    • 彰化縣、桃園市、新竹縣:屬於傳統家庭結構較強的地區,並且桃園、新竹有相對較好的經濟發展,能夠支撐育兒需求。

4️⃣總生育率較低的地區

  • 金門縣(0.67)、苗栗縣(0.67)、新北市(0.67)、南投縣(0.82)
  • 可能原因
    • 金門、苗栗、南投:人口基數較小,且年輕人口外流,影響生育率。
    • 新北市:雖然是人口最多的直轄市,但房價高、生活壓力大,可能降低年輕人育兒意願。

5️⃣生活環境與生育率的關聯

  • 都市化程度高的地區(如台北市、新北市、高雄市)
    • 這些城市的總生育率普遍較低(介於0.67至0.97之間)。
    • 可能與房價高、競爭壓力大、托育資源不足等因素有關。
  • 傳統家庭結構較強的地區(如彰化、雲林、嘉義)
    • 總生育率相對較高(0.79-1.16),顯示在文化影響下,仍有較高生育意願。

章節小總結

  • 台灣總體有偶率與生育率均偏低,且部分縣市的下降趨勢更加明顯。
  • 高經濟發展區(如雙北、新竹)雖有較高收入,但房價與生活成本可能成為結婚與生育的障礙。
  • 東部與部分中南部地區則受限於人口外流,導致結婚與生育意願降低。

台灣生育率降幅全球之冠,東西方國家呈現兩極化趨勢

總生育率按國家(單位:人)
圖3: 總生育率按國家(單位:人)

資料來源: 國家發展委員會

原始數據下載: 點此

1️⃣總體趨勢:全球生育率持續下降

  • 大部分國家的總生育率從2000年至2023年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,反映生育率低迷已成為全球性問題。其中,台灣(0.87)與南韓(0.72)生育率最低。

2️⃣ 東亞國家生育率明顯較低

  • 台灣(藍色):2000年時生育率約 1.68,但逐步下降至 0.87,顯示生育意願持續下降。受到龍年效應,2012年生育率短暫回升,但之後仍持續下滑,在所有國家中,台灣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。
  • 南韓(灰色):2000年時生育率約 1.48,但逐年下降,2023年已降至 0.72,為全球最低。
  • 日本(鮮紅色):2000年約 1.36,2023年降至 1.20,雖低於多數歐美國家,但比台灣與南韓稍高。

3️⃣西方國家生育率較穩定

  • 法國(黑色):2000年時生育率約 1.89,至2023年下降為1.82,但仍是所有國家生育率最高。
  • 美國(暗紅色):2000年時生育率約 2.06,雖然有小幅下降,但2023年仍維持在 1.62,在主要國家中相對較高。
  • 英國(紫色):2000年約 1.64,至2023年為 1.44,呈現小幅下降,但仍高於東亞國家。
  • 義大利(綠色):2000年約為 1.26,至2023年為 1.24,為所有國家中生育率最為穩定的國家。
  • 德國(黃色):2000年約 1.38,但2016年之後持續回升,2023年為 1.54,是所有國家中生育率有提升的國家

章節小總節

  • 全球總生育率普遍呈下降趨勢,其中東亞國家如南韓(0.72)與台灣(0.87)降幅最為顯著,反映出生意願持續低迷。生育率低於 1.3 的國家將面臨 嚴重的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 問題。
  • 相較之下,西方國家如法國、美國、英國的生育率相對穩定,雖有所下降,但仍維持在較高水準(1.4~1.6)。德國則在經歷低谷後回升至 1.54。生育率較高(>1.5)的國家,未來人口減少的速度將相對較緩。

為何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生小孩?

現代社會生育率持續下降,許多年輕人選擇不生小孩的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,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:

1️⃣經濟壓力沉重

  • 高房價與生活成本:購屋難度增加、租金高昂,使年輕人優先考慮財務穩定,而非育兒。
  • 養育與教育費用昂貴:從托育到高等教育,家庭需承擔的開銷不斷上升,尤其在競爭激烈的社會,如台灣、南韓、日本等地。

2️⃣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

  • 工時長、工作壓力大:許多國家工時長、加班文化盛行,導致年輕人難以兼顧工作與家庭。
  • 女性職涯發展受限:生育後可能影響職場發展,許多女性擔心懷孕或育兒導致職涯停滯,進而選擇不生育。

3️⃣婚姻觀念與家庭結構轉變

  • 晚婚、不婚趨勢增加:許多人選擇獨立生活,或認為婚姻並非必要,進而降低生育可能性。
  • 傳統性別角色仍存在:女性仍需承擔主要育兒與家務責任,使部分人對生育卻步。

4️⃣生活方式與個人選擇改變

  • 追求個人自由與生活品質:年輕人更重視自我實現,如旅遊、興趣愛好,而非育兒。
  • 對未來不確定性增加:環境變遷、經濟不穩定、社會壓力加劇,使部分人不願承擔撫養子女的長期責任。

章節小總結

  • 生育率受經濟、社會文化、政策支持與人口結構等多重因素影響。
  • 高生活成本、晚婚晚育、女性職場壓力、家庭觀念改變等,都是現代社會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。
  • 這些因素相互作用,使得部分國家難以提升生育率,甚至面臨長期人口萎縮的挑戰。

為什麼要關注生育率?

生育率不僅影響人口總數,還與經濟、社會結構、勞動市場等多方面息息相關。以下是幾個關鍵原因:

1️⃣人口結構與勞動力供應

  • 生育率下降導致人口老化加劇,勞動力人口減少,可能影響經濟發展與國家競爭力。
  • 勞動市場萎縮可能造成稅收減少、社會負擔增加,影響政府財政健全度。

2️⃣經濟成長與消費市場

  • 人口減少將影響內需市場,導致消費力下降,影響企業投資與經濟成長。
  • 產業結構可能面臨變革,特別是依賴年輕消費者的行業(如房地產、教育、零售)。

3️⃣社會福利與養老負擔

  • 低生育率導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,未來退休人口增多,但工作人口減少,可能導致退休金與醫療資源短缺。
  • 可能需要延長退休年齡或提高稅收,以支撐社會福利支出。

4️⃣城鄉發展與人口流動

  • 低生育率可能加劇城鄉人口失衡,導致鄉村人口外流、都市擁擠、房價失衡等問題。
  • 影響基礎設施規劃,如學校、醫療資源的分配。

總結

1️⃣台灣生育率持續下降,婚姻與生育意願雙低

  • 台灣人口自2021年以來連續負成長,2023年總生育率降至 0.87,為歷史新低。
  • 有偶率同步下降,從2000年的 56.38% 降至2023年的 49.55%,顯示結婚率降低與生育率衰退高度相關。

2️⃣全球生育率普遍下降,東亞國家降幅最大

  • 南韓(0.72)與台灣(0.87)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,日本(1.2)亦低於1.3的臨界點。
  • 相較之下,西方國家如美國(1.62)、法國(1.82)生育率較為穩定,德國則在低谷後回升至1.54。

3️⃣影響生育率的因素

  • 經濟因素:高房價、高育兒成本、薪資停滯,使年輕人推遲或放棄生育。
  • 社會文化:婚姻觀念轉變、個人生活選擇多樣化、性別分工問題影響育兒意願。

4️⃣生育率下降帶來的挑戰

  • 人口老化與勞動力減少,影響經濟發展與國家競爭力。
  • 社會福利壓力增加,退休金與醫療資源恐面臨挑戰。
  • 城鄉人口失衡,影響房地產市場、基礎設施規劃與產業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