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購物車目前是空的!

史上最大中央預算刪減!2025台灣政府怎麼花你的納稅錢?
Econ-009 了解中央政府預算 (Central Government General Budget Proposal)
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已於1月21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,最終刪減金額高達2,075億元,創下歷史新高!你知道中央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麼嗎?哪個支出項目最多呢?這次,我們就以2025年總預算為切入點,帶你一次了解:政府預算是什麼?2025年預算的整體概況與過去十年變化的趨勢?一起來看懂政府預算,了解我們的錢怎麼花、從哪裡來!
什麼是政府預算?誰負責?何時編列?
1️⃣什麼是政府預算?
簡單來說,預算就是政府在一定期間內(通常為一個會計年度)打算「收多少、花多少」的計畫。預算內容分為「歲入」(政府的收入,如稅收、罰鍰、國營事業盈餘等)與「歲出」(政府的支出,如教育、國防、交通、社會福利等)。台灣政府的會計年度自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。透過預算制度,政府得以規劃政策與分配資源
2️⃣何時編列?
每年大約五月開始編列下一年度的預算,行政院主計總處會彙整各機關的歲入(收入)與歲出(支出)預算需求,提出中央政府總預算案,並需在新年度開始前4個月(通常8月底)送交立法院審議,並由立法院在當年度12月底前或隔年1月前完成三讀通過,以利新年度按時執行。
3️⃣誰負責?
由行政院主責編列預算,各部會先提出預算需求,經主計總處彙整後,由行政院核定為「總預算案」,並於法定期限內送交立法院審查、三讀通過。立法院可對中央總預算內容進行刪減,但不得增加支出。
原則上政府預算必須遵守「量入為出」的精神,即根據收入狀況來決定支出規模,避免長期入不敷出。但若歲出大於歲入形成赤字,通常會透過舉債(發行公債)方式籌措資金。相反地,若歲入大於歲出形成盈餘,則多用來償還債務或儲存做為未來年度的基金。因此,政府預算不僅是一張帳目的表格,更是落實政府施政目標的藍圖。
2025 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概況


資料來源:行政院主計處
1️⃣整體而言
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已於1月21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。整體規模方面,歲入預算約新臺幣3兆1,534億元,歲出預算約3兆1,325億元。這是我國預算史上首次歲入突破3兆、歲出也超過3兆的年度,預算規模創下新高。在歲入與歲出相抵後原本估計當年度可有約209億元的賸餘。
2️⃣歲入結構洞察(政府的錢從哪來?)
- 從收入來源來看,稅收收入仍是政府最主要的財源,金額約2兆7,740億元,約佔總歲入的 88%。
- 除了稅收以外,其餘歲入約12%則來自非稅收入,例如公營事業繳庫盈餘、各項規費與收入以及財產收入等。
- 整體而言,2025年度歲入預算比2024年增加約15.7%,顯示財政收入狀況良好。
3️⃣歲出結構洞察(政府的錢花在哪裡?)
- 在支出方面,2025年的歲出預算編列比前一年增加約9.8%(不含追加預算影響)
- 預算重點著重在強化社會安全、推動經濟發展、落實教育文化以及國防等六大施政主軸
- 前四大支出包含
- 社會福利支出:預算編列最多,達新臺幣8,310億元左右,佔歲出約四分之一,是所有部門中金額最大的。
- 教育、科學及文化支出:約6,050億元,排名第二
- 經濟發展支出:約5,386億元,為第三
- 國防支出:約4,674億元,排名第四,且國防預算金額創下歷年新高水準。
這四大類別合計佔總支出的八成左右,顯示政府資源主要投向社福照顧、教育科技、經濟建設與國防安全等領域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5年預算特別強調加強社會安全網與基礎建設投資,例如在公共建設方面編列了2,644億元,加速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等重大建設。
2011–2025年政府預算趨勢回顧

資料來源:行政院主計處
原始數據下載:點此
過去十年間,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規模隨經濟成長與政策需要持續擴大,歲入歲出金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。同時,財政收支狀況也經歷了從赤字轉為盈餘的轉變,可說是財政健全化的重要時期之一。
1️⃣歲入歲出餘絀:
- 2016年以前:歲出預算約在新臺幣1.8兆元上下,歲入稍低於歲出,預算常有上千億元規模的赤字。
- 2017-2020年:歲入略高於歲出,各年分別出現了25億元、1,109億元、1,207億元的小幅盈餘。雖然遭逢COVID-19疫情衝擊,中央政府仍在當年度透過增加非稅收入等措施維持了收支平衡,2020年度決算歲入歲出仍賸餘1,303億元。
- 2021年-2022年:景氣回溫且稅收暴增,帶來了更可觀的歲計盈餘,2021年度實現約2,979億元盈餘,2022年度更達到4,993億元,創下歷史新高。
- 2023年:隨著近年政府擴大投資各項建設與社會福利,2023年總預算編列時原本估計有約2,267億元的赤字,所幸該年度歲入執行成效良好,實際決算又轉為賸餘約2,796億元
- 2024年:為配合後疫情時期的施政需要,政府擴大了歲出規模,原預算再次出現赤字編列。
- 2025年:史上首次歲入突破3兆、歲出也超過3兆的年度,歲出預算編列比前一年增加約9.8%,預算規模創下新高。但最終刪減金額高達2,075億元,估計今年度可有約209億元的賸餘。
2️⃣歲出佔名目GDP比例:
進一步觀察歲出佔名目GDP比例趨勢圖。

資料來源:行政院主計處
原始數據下載:點此
- 2011–2021 年: 歲出佔比從 10.99% 降至 9.59%,呈逐年下降趨勢,反映政府支出成長相對保守。
- 2022–2025 年: 比例回升至 11.89%,創下近 15 年新高,2023–2025 連三年維持在 11.5% 以上。名目 GDP 雖持續成長,但支出成長更快,使得歲出占比出現反彈,反映政府財政轉趨擴張性。
章節小總節:
- 政府積極擴張支出面,特別著重社會安全、公共建設與產業升級。
- 歲出占 GDP 再次突破 11%,代表政策導向偏向促進內需與經濟調節。
- 中長期應檢視:
- 歲出成長是否產生赤字風險?
- 歲出擴張是否對 GDP 成長具足夠加乘效果?
- 財政永續是否需透過擴大財源、增加稅收效率來支撐?
我們為什麼要關心政府預算?
1️⃣預算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
- 預算決定公共服務的品質與可及性,包括教育、醫療、交通、治安等。
- 例如:
- 教育預算影響學校設備與師資素質。
- 醫療與社福預算關係到健保給付、長照服務、社會救助範圍。
- 交通建設預算決定捷運、公車與道路品質。
- 預算不足或分配不當,將導致公共服務品質下降,影響全民生活品質。
2️⃣預算反映政府施政方向與社會價值排序
- 預算是「用錢表達的政策清單」,代表政府的政策重點與價值選擇。
- 例如:
- 國防預算增加 → 強化國安。
- 環保預算提高 → 注重永續發展。
- 社福預算成長 → 應對人口老化與扶弱需求。
- 各年齡層關注的項目不同:
- 年輕人:教育補助、育兒津貼。
- 中壯年:經濟建設、就業。
- 長者:醫療照護、社福。
- 我們透過關心預算內容,可判斷是否符合個人或社會期望的價值。
3️⃣預算關係國家長遠發展與財政永續
- 若長期入不敷出、債台高築,將迫使未來提高稅負或削減支出,全民最終需買單。
- 若財政有節餘並用於還債或投資未來,則可減輕後代負擔。
- 政府預算就像國家的收支帳本,應量入為出。
4️⃣預算透明與民主監督機制的重要性
- 預算若缺乏監督,可能導致浪費或貪腐。
- 民主國家強調預算透明與公民參與:
- 政府須公布預算書與決算報告。
- 立法院進行審議與刪減、凍結不合理預算。
- 媒體與公民團體分析預算內容、監督使用效益。
總結:預算是數字,更是選擇
總的來說,中央政府預算不僅是一堆經費數字的堆疊,更是政府施政理念和社會價值取捨的體現。從預算中,我們能看見國家資源如何分配,進而掌握政府未來一年將聚焦哪些政策、優先推動哪些目標。
然而,預算編列只是起點,關鍵在於後續是否能落實執行,並真正發揮政策效益。我們應持續關注預算的執行狀況,理解政府的每一筆開支流向何處。因為預算中的每個數字,背後都代表著一項公共建設、一項社會福利,甚至是一群人的生活改善。
你覺得今年的政府預算,有沒有符合你的期待呢?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!
發佈留言